骨質疏鬆疾病知多少 (之七)
飲牛奶反而會增加鈣的流失而導致骨質疏鬆嗎?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牛奶營養豐富, 一直都被推崇為健康飲品, 尤其是我們身體所需鈣質的重要來源, 有建議謂每人每天應該最少喝三杯奶, 從中攝取足夠的鈣, 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 但近年有人提出異議, 認為喝牛奶反而會增加鈣的流失而導致骨質疏鬆, 他們所持的論點是北美洲和很多歐洲國家 (包括瑞士、瑞典、挪威、芬蘭、荷蘭等) 的國民平均都喝很多牛奶, 但他們患上骨質疏鬆的比率就很高, 相反, 亞洲 (包括中國和日本等) 和中美洲 (包括墨西哥等) 的國民平均較少喝牛奶. 而他們患上骨質疏鬆的比率就低得多, 他們認為牛奶的高蛋白質含量令身體變得酸性, 擾亂身體的酸鹼度, 為保持適中的酸鹼度, 身體會從骨骼釋出鈣質把偏差了的酸性中和, 但這會使鈣質從骨骼流失, 所以, 骨質疏鬆不是由於鈣質的攝取不足夠, 而是鈣質過量流失所致, 而牛奶是罪魁禍首, 讓我們討論這個論點的可信性。

在研究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民所患疾病的「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領域裏, 我們要兼顧多個不同的因素, 包括:
(一) 遺傳因素: 研究顯示體型與骨質疏鬆有莫大的關係, 亞洲人和中美洲人的骨骼普遍是較短和厚, 而北美洲人和西歐人的骨骼則普遍是較長而薄;
(二) 地理環境: 亞洲和中美洲較接近熱帶, 居民較多接觸陽光, 從而製造更多維生素 D, 北美洲和西歐的居民較少接觸陽光, 尤其是在深秋和冬季, 以致不能製造適量的維生素 D; 維生素 D 能促進鈣從腸內吸收和減少鈣從尿液中流失。
(三) 生活習慣: 亞洲人和中美洲人普遍都比北美洲人和西歐人少做案頭工作, 他們平均都較多步行和做體力勞動的工作, 在週末和假期, 他們較多做戶外活動, 例如打球或散步, 較少躲在家裏看電視; 此外, 他們也較多吃水果和蔬菜, 而較少喝咖啡及吃加工的食物。

這些因素也應全被放入考慮和研究之列, 而非單單針對其中某一個因素, 並把它定罪為元凶, 可舉一例, 中國人比西方人較多患上食道癌和胃癌, 而中國人大多吃飯, 但我們不可以作出吃飯是引致食道癌和胃癌的結論。
攝取過量蛋白質無可置疑是會導致鈣的流失, 但蛋白質也是組成骨骼的主要元素之一, 缺乏蛋白質也可導致骨質疏鬆, 故重要的是要攝取適量的蛋白質, 西方人的食譜普遍含較多蛋白質, 這也可能是北美洲人和西歐人較多患上骨質疏鬆症的原因之一。
我們可從藥物 (例如鈣片) 攝取鈣質, 但食物仍然是鈣質的最好來源, 奶類食品含大量容易被吸收的鈣, 雖然很多植物都含鈣, 但含量都比奶類食品低, 加上它們可能含會阻礙吸收鈣的成份, 例如深綠色的蔬菜含鈣, 也含能增強骨骼的維生素 K, 但亦含草酸鹽 (oxalate), 不少豆類也含鈣, 但亦含植酸鹽 (又稱肌醇六磷酸鹽 phytate), 草酸鹽和植酸鹽都會妨礙鈣的吸收, 故豆奶內鈣的吸收率只是奶類食品的七成至九成, 所以, 奶類食品仍然是鈣質的主要來源, 不過, 最重要的是要維持均衡的營養, 應從多方面攝取我們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而不是偏食, 不要過量吃同一類食物, 也不要胡亂戒口, 但要儘量減少進食會令鈣質流失的飲食 (包括鹽、蛋白質、咖啡等), 此外, 經常做負重運動 (weight-bearing exercises 包括跑步、球類運動、太極等, 但不包括游泳) 能幫助骨骼儲存鈣質, 和減少鈣質的流失。
建議瀏覽以下網頁… (點擊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