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症 (之一)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人屬恆溫動物 (homeotherm 亦稱warm-blooded溫血動物、亦有譯作熱血動物) ,無論環境溫度的改變都保持體溫不變,恆溫動物包括哺乳類(mammals)及鳥類等,有異於變溫動物 (poikilotherm 亦稱cold blooded冷血動物) ,牠們的體溫會隨著環境溫度的改變而波動,例如魚類、兩棲類 (amphibians)、爬蟲類 (reptiles)、無脊椎類 (invertebrates) 等。
如同其他恆溫動物,體溫調節 (thermoregulation) 是保持體內穩態 (homeostasis又稱體內平衡、恆定狀態等) 重要的一環,人體的熱能主要來自內臟,尤其是肝、心和腦的新陳代謝,及骨骼肌 (skeletal muscle,又稱橫紋肌striated muscle及隨意肌voluntary muscle)的收縮,人體流失熱能主要有四個途徑: (一) 傳導 (conduction)、(二) 對流 (convention)、(三) 輻射 (radiation) 及(四)蒸發 (evaporation) ,若皮膚的溫度高於週圍的環境,身體會將熱能散去,但若週圍環境的溫度高過皮膚的溫度,身體會吸取熱能,在這個環境下,人體只能出汗蒸發將多餘的熱能散去,所以,任何會防止蒸發的事物會令體溫昇高,週圍環境的濕度也會影響體溫的調節,因為高濕度會妨礙汗水的蒸發而限制熱能的流失。皮膚、流汗和血管的舒張及收縮在調節體溫擔當重要的角色:在炎熱的環境下,位於皮下的汗腺會分泌汗水,經由蒸發將熱能散去;毛髮平躺,增加皮膚表層空氣的流通,經由對流將熱能散去;皮下血管舒張,經由傳導及對流散去。相反,在寒冷的環境下,汗腺停止分泌汗水;毛髮豎起,減低皮膚表層空氣的流通,形成一個隔熱層;皮下血管收縮,減少熱能的流失;肌肉顫抖,產生熱能。
人的體溫,經常保持在攝氏37度 (華氏98.6度) ,雖然某些人的體溫可能會略高或略低,當人體流失熱能比產生熱能更快時,體溫就會下降,當體溫降低於攝氏35度時便屬低溫症 (hypothermia) ,低溫症可分為輕微 (體溫是攝氏32至35度) 、中度 (體溫是攝氏28至32度) 及嚴重(體溫低於攝氏28度) 。當體溫下降時,人體所有器官,包括腦及心臟,都不能正常運作,若不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最後會導致心肺功能完全停頓而死亡,所以是屬於急症。輕微低溫症的症狀包括﹕顫抖、呼吸快速、疲倦、語言不清、思想迷亂、協調出現問題、心跳加快、血壓上昇等,當低溫症變得較嚴重時,症狀會越來越嚴重,脈搏變弱、呼吸變得慢和淺、昏昏沉沉、對身體的狀況漠不關心、神智不清等。患上低溫症的人通常都不了解他們處境的危險,因為初時的症狀通常都是來得慢,而隨著體溫持續下降而出現的思想迷亂令他們失去自覺性。
低溫症最常見的原因是暴露於寒冷的天氣環境或凍水中,但長時間處於比體溫較冷的任何環境(包括室內)都會導致低溫症,若穿得不合適、或不能控制所處環境的情況,例如﹕穿著不適當的衣服、處身寒冷環境的時間太長、不能脫去濕的衣服、不能走去溫暖及乾爽的地方、跌入水中、家居暖氣供應不足、空氣調節得太冷等,特別容易患上低溫症的人包括:
(一) 長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調節體溫和感覺冷熱的能力會減退,他們可能患上會影響調節體溫的疾病,有些長者不能好好與家人溝通、或行動不便而未能走到溫暖的地方;
(二) 小孩子:小孩子比成年人較快流失熱能,因為他們的頭身比例 (head-to-body ratio) 較大,所以,從頭部流失較多熱能,他們未有足夠的判斷能力,讓他們穿得合適和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寒冷的環境,有時,他們在戶外玩得太開心而沒有在意寒冷的感覺;
(三) 精神有問題:患有失智症或精神病的人未能作出穿著適當衣服的決定和了解寒冷的危險,失智症患者可能到處徘徊或迷路,令他們有較大機會逗留在外面寒、濕的環境中;
(四) 喝酒及吸毒:酒精令人感覺溫暖,但會令血管舒張而使皮膚表層流失更多熱能,過量喝酒或吸毒會影響穿著合適衣服和返回室內的判斷;
(五) 患上某些會影響調節體溫的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中風、營養不良、糖尿病等;
(六) 服食某些會影響調節體溫的藥物,例如某些抗抑鬱藥物、鎮靜劑等。
建議瀏覽以下網頁… (點擊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