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飲講食
飯要放涼後才吃真的是較健康嗎?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有傳言謂飯不要趁熱吃, 要在煮熟後打開鍋蓋, 用勺子把米飯攪鬆讓米飯散熱, 待米飯到溫和的溫度才吃, 原因是米飯中有一種稱為抗性澱粉的物質, 煮熟的米飯只有在放涼之後才會產生更多, 抗性澱粉, 並謂抗性澱粉不容易轉化成糖類, 有益減肥及較易於控制血糖, 對預防腸癌也非常好。
抗性澱粉 (resistant starch) 這個概念來自 1970 年代的研究, 根據澱粉在人體內的消化特點, 營養學家把澱粉劃分為三類: 一是「快消化澱粉」, 其消化和吸收速度特別快, 導致血糖急劇升高, 身體需要分泌大量胰島素來平衡血糖水平; 二是「慢消化澱粉」, 其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就慢得多, 只引起少量胰島素的分泌; 三是「抗消化澱粉」, 又叫抗性澱粉, 較難被人體消化, 就像纖維一樣, 不會在胃及小腸被消化和吸收, 只有進入大腸後才能被微生物發酵。 不是所有抗性澱粉都是相同的, 其實, 抗性澱粉分為四類:
(一) 澱粉呈抗性, 因為是藏在纖維細胞壁內, 例如五穀、種籽及豆類等;
(二) 澱粉呈抗性, 因為結構不為消化酶所分解, 例如生的馬鈴薯及未熟 (青色) 的香蕉等;
(三) 澱粉呈抗性, 因為某些含澱粉的食物經煮熟後放涼, 放涼時部份容易被消化的澱粉經「回生過程」 (retrogradation) 回復成為較難被消化的澱粉, 例如馬鈴薯和米飯等;
(四) 經加工過程製成的。
食物在加工及煮食過程會影響所含天然抗性澱粉的含量, 例如, 全穀麥的抗性澱粉含量為百分之十四, 但研磨的麥粉的抗性澱粉含量只得百分之二, 飯的抗性澱粉含量也會因研磨及煮熟而減少。 此外, 煮飯時加入過多的水也會令所含的澱粉糊化、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不過, 將糊化的澱粉冷卻會經回生過程成為較難消化的抗性澱粉, 將煮熟的馬鈴薯放涼也會增加所含抗性澱粉的含量。
抗性澱粉對健康有好處, 是因為它們不在胃和小腸被消化和吸收, 而是直達大腸, 為大腸內的益菌提供養料, 並製做出多種對健康有益的物質, 包括短鏈脂肪酸 (short-chain fatty acids): 醋酸鹽 (acetate)、丙酸鹽 (propionate) 和丁酸鹽 (Butyrate) 等, 尤其是丁酸鹽能改善腸胃的功能, 並能預防大腸癌。 此外, 抗性澱粉能改善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降低血糖的水平, 尤其是餐後的血糖水平; 抗性澱粉所含的熱量比普通澱粉所含的低, 且會增加飽滿感而令人少吃。
很多食物都含豐富的抗性澱粉, 包括生的馬鈴薯、煮熟後放涼的馬鈴薯、未熟(青色)的香蕉、多種豆類等, 不要過量進食抗性澱粉, 因為會導致腸胃脹氣及不適。
回頭再說, 米飯放涼之後才食用確會增加能預防腸癌的抗性澱粉, 但米飯放涼之後才吃對身體也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涼米飯是較難消化的, 正常人都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消化, 對本身消化能力不太好的人、譬如小孩及中老年人, 這就只會加重腸胃消化和吸收功能的負擔了, 況且, 就算涼米飯多含一些抗性澱粉, 但每一個人一餐飯又能夠多吃多少抗性澱粉呢?
現在, 不時就有食物都被稱作「抗癌食物」,但是單憑某幾種所謂「超級食物」的作用是完全不可靠的, 單靠吃某一、兩種食物並不能達到防癌及保健的目的, 能提供均衡營養的平衡膳食才是, 要做到「兩高一低」: 高維生素、高纖維、低脂肪 (尤其是飽和和反式脂肪), 維生素主要來自新鮮水果蔬菜、而不是保健品或營養補充劑, 纖維素存在於水果蔬菜和粗糧中, 控制脂肪應少吃豬、牛、羊等紅肉, 而代之以雞、魚等白肉, 還要儘量保證飲食多樣化, 在這個基礎上才適量多吃某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