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力量
作者: 梁廣漢博士
當我們初到加拿大時,每日駕車接送孩子返校與回家途中,困在車廂裡,就是閒談的好時機:問問他們在學校的情況、說說駕駛與行人安全等事,甚至可從沿途所見而隨機教導。
初時,我們間中會有家庭會議,共同商議一些緊急待決的問題,互相交流意見,取得共識後,達成協議,大家便遵行。
在家中或外出膳食,家庭成員從來不會是「低頭一族」,因為這時又是閒談、溝通的最佳時刻。事實上,任何地點、時間、甚麼東西也可成為話題:無論是時事、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天南地北,甚至眼前一切,所聽所聞,隨時隨刻信手拈來都可討論。閒談中種種的分享,也是輕鬆教導與思考的時刻。當中當然包含不少副產品,如語言、品格、知識、價值觀、人生的體會等教育;從而鼓勵他們多看書,以加強知識基礎。在討論中產生疑惑時,正好是訓練他們主動去尋找資料,追求真相,從多角度看事物的好機會。酒樓的從業員也注意到我們而感奇怪,為什麼十多二十歲的孩子也常跟父母來用膳,為什麼我們在傾談時如知己朋友般的投入,且有不斷的話題。可幸的是,現在他們已長大,有他們的家庭,這溝通習慣仍沒有改變。

事實上,從孩子出生開始,對他們說話、講故事,雖然小孩未必有即時回應,但其實也是溝通的開始與基礎。現在我們對孫兒也是如此,證明是很有效。
其次,鼓勵他們多接觸動與靜的活動,不只是遊戲、旅行、運動的動,且要他們學會有寧靜的體會。因為寧靜能使人反省,有廣闊胸襟,能使人不動輒發怒,有感恩、知足的心,感覺幸福。當然,寧靜的時刻,也是培養個人興趣與創造力的時機。
不同的父母,會因工作等關係,與小孩相處的時間各有不同,只要能利用每次的溝通機會,而無須糾纏及斤斤計較於「質」或「量」的問題。
有時潛移默化的身教比言教更有用,比如孩子見我倆對上一代的尊敬,這種身教的感染力,在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時,亦一樣很重視孩子對長輩的尊敬。這就是愛的感受,比一般人常宣之於口的愛更深刻。兒媳曾對我們不時述說,孫兒常常對她說,爺爺或嫲嫲教他如何處理那些事。原來在不同時空的一兩句話,小孩已牢記於心。誠然,我們也許不察覺孩子的記憶力是很好的,故此為父母者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亦會從我們的行為去學習。父母的行為,也就是身教呢!亦是隱藏的溝通。
在三個兒子十多歲時,每逢星期日,一家人會到超市購買一星期的食物。我們通常採用分工合作方式,各人分別到各處拿取當日應該購買的物品;而大兒子更是負責心算計價的工作,以便取得米、油等贈品。日常生活的分工合作,其實是默契的訓練,而默契也就是深層次的溝通。
我覺得家庭的成員,有如足球隊,各人有其基本崗位與職分,但見有漏洞,亦要主動去補位。我和內子從來沒有商議何者是何人的工作,而是基於擅長、傳統與主動的分工,緊急的補位,欣賞與感受到對方的好意與辛勞,處處先為對方著想。兒子會分擔吸塵和剷雪的工作,大家的默契盡在不言中。就是這樣簡單!
只要能打好基礎,建成內化的動力:內化的愛心、內化的感受及內化的思想、行為、氣質、品德等。有了這些基礎,就不容易因利益、得失而有所動搖,可以說是一生受用。
面對困難又如何?自然可以提升動力、變通、認識平衡,處事自然不會偏激,心胸自然寬廣,有容人之量,遇事懂得感恩與反思。
後來,孩子稍長,隨團去旅行,要給他們另配房間了;此時他們已可分工合作,妥善處理房間及集合等事宜。這些事就是他們平時耳濡目染,並不需要特別的吩咐與訓練,也可以說是平日每分鐘都是在教導。但重點是成員的參與,對家庭有歸屬感,自覺是家中的一分子。
大學畢業後,大兒子到英國讀碩士、二兒子到鄰省工作;三兒子在讀大學期間,到溫哥華做見習工。這些計劃都是他們自定,當中的選擇當然事先有徵詢我們的意見;除此之外,一切與當地的聯繫,如住屋、交通、行李等安排,都是他們自己策劃的。
當然,時間的流逝,現在見面或在電話中,他們除問候、關懷我們外,仍喜歡與我們分享生活、工作、朋友等事與感受,甚至一些瑣事的喜悅與煩憂。所不同的,我是聽得比以前多,因為他們的處理與分析能力,更超越我的估計。間中我也把自己往日有類似情況的經歷說出來作回應,可說是經驗的交流,亦給予他們作參考。
以上種種,看似複雜,其實簡單。一言以蔽之,就是多溝通。怎樣開始呢?只要每人願意踏出一步,以真誠面對,敞開胸懷,用心去做,就可以了。因這樣對孩子的好處是:
(1.) 把理財、品德、價值觀等傳遞給下一代。
(2.) 最好是在討論後大家都認同,或在理解彼此想法之後,達成共識,否則起碼是知道對方的想法。
(3.) 彼此有尊重,且體諒對方所處的環境,達至和諧。
(4.) 有問題就說出來,商議解決辦法,培養互相幫助的美德。。
(5.) 藉此機會讚揚或糾正其行為。
(6.) 從對話中養成其處事的輕鬆心態、培養幽默感、想像力與創造力,及領悟交友之道等。
(7.) 父母的一兩句話,有時會使孩子終身受用。有一次,剛三歲的孫兒正一邊把積木拼成不同的建築物,一邊回頭對內子說:「嫲嫲!爸爸說(做事)要(不怕)嘗試,錯了也不要緊!」很簡單一句話,內含處事的法則,然而他已牢牢記著。
(8.) 從小培養孩子有好習慣,省卻以後的麻煩,這也是家教。如習慣分工合作、習慣交談、習慣共同活動、習慣慶祝傳統節日等,甚至是餐桌上的禮儀及生活細節。可是,若習慣與學校或托兒中心的有所不同,又怎麼樣呢?那亦不難,也一樣可以從溝通上找到有效的方法 (有機會另文討論)。
當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價值觀;孩子亦各有不同性格。不過,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自小給他們打好基礎,如有平衡的心態、正確的人生觀、用心做每一件事等。這種內化的力量,給予孩子以後開展自己的人生、對社會做出貢獻,奠下基石。
最後只能說一句:我們只是盡力而為,做好自己可掌握與控制的部分,其餘的就要交給上天了!
建議瀏覽以下網頁… (點擊閱讀)

